
“博”是近半年来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词汇。在钟表行业,“薄”是一些品牌和制表商的追求和目标之一。超薄手表在五六十年代开始受到人们的追捧。现在,随着一个又一个打破薄记录的手表的出现,人们再次关注超薄手表。
自动、手动的超薄名机
这些品牌确实有能力开发超薄机芯,生产超薄手表,推出了自动和手动超薄手表系列。比如积家's自动920,889,手动849,伯爵用手动9P和自动12P开发的一系列超薄核心,基于积家920的江诗丹顿's 1120等。当然,除了以上代表之外,手动FP21、ETA7001、自动FP71、萧邦1.96、PP240等等也是著名的超薄机芯。这些动作其实推动了超薄手表的发展,其他一些品牌在生产超薄手表的时候也会购买动作,从以上动作中选择合适的型号。
超薄手表其实是一种近乎自虐的手表。因为没有一个制表师能确定超薄手表除了良好的视觉效果(轻薄)之外,还能产生什么功能上的好处。与常规厚度的手表相比,超薄手表不仅制造困难,而且相对精致,需要更频繁的维护。但是当人们对这种简约低调的审美追求不可阻挡的时候,超薄手表之间的竞争就越来越激烈。所有品牌都让手表越来越薄,对于谁更薄,谁是世界上最薄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两针三针上,还扩展到了计时、陀飞轮、三问和近年来的空心化。传统的前几名已经在超薄领域对城市发起攻击,而其他没有超薄传统和经验的品牌。因为行业内只有少数超薄机械机芯,掌握在少数品牌手中,有些品牌看不到超薄机械机芯的路子,干脆推出最薄的应时机芯来支撑门面。
边缘自动提升是解决传统自动提升阻碍运动厚度的另一种方法。既然还是大表,各品牌在推出自己的机芯时,会更加注重自己机芯的大小。今天新的自产机芯比上一个机芯更大。因此,在自动运动中使用边缘自动机构会明显减小运动的厚度,尽管它会增加一些运动的大小。有些边缘自动摆锤把摆锤的边缘放在机芯外面的滑道上,比如积家920(江诗丹顿1120,爱彼2120/2121);有的干脆把自动陀飞轮做成滑块,放在机芯边缘。像今年的超薄陀飞轮在宝玑,的自动可以做得这么薄的原因之一是使用了边缘自动滑块。
自动上弦机芯与手动机芯
对于自动上弦机芯,自动上弦是降低机芯厚度的主要问题,而对于手动机芯,降低机芯厚度的关键问题在于机芯筒身。枪管的厚度几乎决定了机芯和手表的厚度。发条中发条的长度、厚度和宽度决定了手表能获得多少能量。超薄机芯虽然可以做得更大,但制表师还是不可能把发条做得太窄,这样会降低手表的功率,所以发条的高度不能降得太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机芯和手表变薄,制表师采用了一种延续数百年的超薄机芯(超薄表)制作方法,“悬臂杠盒”。一般发条有上下盖和两个轴承。“悬臂棒盒”去掉底盖和下轴承,将整个发条悬臂在上轴承上。这样一来,枪管的厚度就减小了,像积家这样的手动849超薄机芯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也因此而出名。但是从工程角度来说,这个“悬臂杆箱”并不是一个很合理的方案,但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在运动中放更高的弹簧。只有一边有盖有轴承,没有常规发条有效。“悬臂箱”对轴承要求高,精度要求高。幸运的是,有几种轴承可以满足它的需要。
借助现代高科技设备,生产这些超薄零件并非不可能。然而,将这些零件的精度(它们与图纸之间的误差)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将其组装在一起而不损坏,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比如在一个普通的机械运动中,轮轴与齿轮的轴眼之间的间隙会在0.23 mm左右,这样可以保证齿轮在不脱离轴眼的情况下灵活转动。那么在超薄机芯中,这个间隙可能会减小到0.1 mm甚至0.05 mm,这意味着在普通的机械机芯中,精度原本是微不足道的,可能会影响机芯的正常运转。因此,超薄机芯零件的不合格率远高于普通手表零件,这是超薄手表制造成本高的重要原因。
此外,超薄手表也对制表师的组装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所有螺丝和齿轮的上下轴都缩短了,制表师用镊子夹住一个零件会变得更加困难,更不用说精确固定了。组装过程中的一个小错误可能会划伤夹板或导致零件损坏。另外夹板会因为厚度减小而更容易变形,所以需要保证所有螺钉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如果有高低贵贱,悲剧就会发生。因此,超薄手表虽然不是一个复杂的功能,但在业内人士眼中,它的地位丝毫不亚于一个复杂的组织手表。
“博”是近半年来中国社会最热门的词汇。在手表行业,
里,“薄”却是一些品牌和制表师的追求与目标之一。超薄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受到人们的追捧,如今,随着一款又一款打破薄度纪录的手表接二连三地问世,人们也将目光再一次聚焦在了超薄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