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的机械表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制表业的传统上弦系统是依靠完全上弦后,在发条盒内部有一个不断旋转的套环,以避免手表因发条过紧而受损。但是,由于簧环长时间在发条内部产生制动反应,特别是佩戴者非常活跃时,会在手表内部积累有害的碎屑,可能会严重影响精密计时性能。
我们看到的就是这种现象。为了避免这种不利局面,理查德·米勒(RICHARD MILLE)决心推出可以“自动”离合的钟摆,以避免因主动上弦而不断积累的动能对手表机芯和运行时间的危害。有了这个系统,发条完全上紧后,发条盒可以自动与摆锤的上紧机构分离。
说起离合摆,熟悉RICHARD MILLE的朋友都会想到RM 030自动上链腕表。作为品牌系列中广受喜爱的自动上弦腕表,它集合了桶形表壳、精致雕刻空以及品牌技术研发的诸多特色,一经推出便成为品牌的代表作之一。
相反,如果储电减少到40小时,钟摆会自动啮合,手表会重新开始上发条,直到储电指示再次达到50小时。这种解决方案可以确保机芯和摆锤长期保持理想的恒定扭矩/功率比,从而提供出色的精确计时性能。
比如和现在智能手机的充电系统很像。在充电过程中,合理的电量会一直被智能控制,始终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保护电池寿命。
RM 30-01还可以根据佩戴者的活动习惯,通过改变翅膀的第六个位置来改变变几何摆的惯性。例如佩戴者是否处于运动环境中,从而有效地调节主发条的上弦强度。是的。所以手腕摆动少,运动就会加快上弦速度,如果佩戴者做剧烈运动,上弦速度就会变慢。
啮合状态指示灯位于表盘左上角,ON表示钟摆处于上链模式,OFF表示钟摆已经自动分离,因此手表不再充电。整个自动上链系统与表盘中央的储电显示器相连,可以自动显示手表的电量。离合摆是典型的理查德·米勒装置,是设计和小型化的重大创新,本身就是非凡的技术挑战。
腕表搭载了品牌自主研发的全新机芯RMAR2,摒弃了以往的圆润设计,精雕细琢的五段钛合金机芯全部采用线性造型。在设计和制造时,机芯、表壳和表盘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的,考虑到它们之间的协调性。这就是为什么整块表的结构非常和谐,按照非常严格的技术要求制造,就像一级方程式赛车的底盘和发动机一样。比如手表不再使用表壳垫圈,机芯放在五段钛合金螺丝固定的底盘安装橡胶(ISO SW)上。这些特点是精湛工艺的见证。
这款腕表有两种不同材质的版本可供选择,两者都生动地展现了其桶形表壳的雕塑感。一个是底盖和表圈用5N红金,一个是中壳用五级钛合金。这种材料具有优异的抗过敏性、耐腐蚀性和抗冲击性。
手表的重量得到了尽可能的减轻(包括表带在内只有96克),其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也为佩戴者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舒适性。无论是5N红金的五级钛合金版本,还是五级钛合金版本,都是经过相同的表面处理工艺(缎面抛光、斜面抛光等)精心修饰。),而表壳紧凑的线条和复杂的几何结构,使其成为整个制表行业最难开发和制造的表壳之一。RM 30-01也传承了RICHARD MILLE对创新科技和艺术匠心的执着追求。
自RICHARD MILLE品牌正式成立以来,在科技、运动、创新的道路上,RICHARD MILLE的名字屡屡出现。RM 30-01忠于品牌的核心理念,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加上娴熟的技术表达和纯粹的线条处理,真的很爱懂手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