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腕表三杰的发展历程及价格-宾爵手表官方网站

既是腕表,更是珠宝

瑞士手表
日系腕表三杰的发展历程及价格
2022-10-07 13:53

【钟表时代资讯】精工、西铁城、卡西欧是当今日本钟表业的三大巨头。他们各自的发展历程反映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气质,值得深思。同时,“日本三杰”的发展历程与近代东亚历史上的关键点颇为吻合。从中日钟表业不同的发展轨迹想到两国整个国运的兴衰,往往是一种感叹。

精工品牌创立于1881年(光绪七年、明治十四年)。服部哲的创始人金子坚太郎今年在东京开了一家服部哲时计店,开始销售和维修钟表和珠宝。此时,中日两国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社会变革,但机械表行业作为工业革命的重要环节,在两国受到了不同的社会关注。经过10年的探索,服部哲金子坚太郎于1892年创立精工屋,并开始独立研发钟表。1895年和1913年,他分别制作了日本第一只怀表和手表。1929年,精工怀表成为日本铁路系统的指定时计供应商(如上图),为日本整个工业体系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此时中国对外战争屡败,内战频繁,钟表等民族工业没有同步发展。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具备独立生产机械表的实力。

西铁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民国七年,大正七年)。成立时是当时日本钟表龙头精工之家的追随者。它最初被命名为“尚宫”。1924年制成第一只怀表,被当时的东京市长命名为“市民”,意为普罗大众的“市民钟”,上宫院改名为市民。1931年,西铁城制造了第一块手表,逐渐发展成为跟随精工的日本本土钟表公司。在日本军国主义策动的侵略战争中,精工和西铁城是仅有的两家军用手表供应商,其中一部分自然成为我军和友军在英勇的抗日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如上图),至今仍能在世界各地的战争博物馆中看到。

卡西欧是二战后成立的品牌,创立于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昭和二十一年)。如果把创始人Tadao  Tadao的名字用英文拼出来,卡西欧品牌的名字就是在这里命名的。二战后,由于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博弈,日本作为战败国成为西方阵营在东亚的桥头堡,获得了绝佳的发展机遇。卡西欧以电子计算器起家,到1974年11月,开发出第一块卡西欧Tron电子表(上图)。

二战后,精工和西铁城也是按照原来的轨道发展,基本不受影响。机械制表水平逐渐向瑞士、德国等先进制表品牌靠拢,日历、计时、潜水等各种实用手表逐渐研发生产出来。1960年,精工研发出第一款Grand  Seiko精品机械表,在欧美市场获得广泛认可。西铁城于1967年开发出石英表Crystron(上图),成为“应时危机”的始作俑者。石英表和电子表因走时准确、成本低廉,成为20世纪70-80年代世界钟表市场的主流产品,给瑞士、德国等传统机械制表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就连日本的Grand  Seiko精工高级机械表也在1973年被迫停产。

对瑞士和德国来说,石英表的发展被称为“应时危机”,而对日本三杰来说,石英表和电子表则是“应时革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三杰以石英表和电子表为重要发展方向,逐步发展出世界领先的制表技术,如无线电时间设定、卫星时间设定、太阳能、人工电能等。目前日本三杰除了精工做的精品机械表Grand  Seiko,精工做的顶级机械表Credor之外,基本都是以石英表和电子表为主要产品。上图中的精工Astron手表结合了先进的技术

目前,精工集团以精工控股、精工仪器、精工爱普生为核心运营平台。精工控股是传统的精工制表业务,销售收入约170亿人民币。精工仪器主要生产精密电子仪器、机械零件、光学透镜等产品,精工爱普生则是打印机、计算机、工业机器人等高科技设备的提供商。同时,精工集团还参股了多家日本上市公司,核心业务转移到机械电子设备,其中腕表只是一小部分(精工集团在2001年收购了东方双狮品牌)。西铁城本身是整体上市,业务主要以手表业务为主。同时还持有北美传统品牌Bulova,整体销售收入约140亿人民币。卡西欧整体也是上市公司。她的产品主要是电子计算器、照相机、电子琴等产品。整体销售收入约170亿人民币,但电子表业务收入只有6亿人民币,是日本三大优秀企业中最小的。但是,它的G-Shock和其他产品线是最畅销的电子表,与天梭的T-Touch同名。

整体而言,日本钟表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与精密制造业融合,发展出涵盖多种消费电子和自动化工业产品的三大控股集团。“日本三大大师”的发展历程值得中国制表人深思。我这里列举的只是一个大概的框架,希望能和对中国制表行业发展感兴趣的朋友进一步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