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圈里流传着一句话“世界上的手表只有三种,百达翡丽、劳力士和其他”。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百达翡丽和劳力士在钟表界的地位。一个是高端制表之王,一个是总销量最高的奢侈手表品牌。但是,很多表友会问,既然都是“奢侈手表品牌”,为什么劳力士还没有陀飞轮呢?
在说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陀飞轮”。
机械钟机芯采用游丝摆轮调速系统,直接决定了钟表的走时精度。其中游丝是一圈按照阿基米德螺旋线排列的金属丝(类似于常见的蚊香)。有了这样的游丝排列,它的重心自然不在它的中心。
当游丝被装在摆轮上时,它会随着摆轮的运动而收缩和膨胀。此时游丝的形状会发生变化,核心选择Wastchoosy使用11倍放大镜拍摄游丝运动时的慢动作视频。我们可以在视频中清楚地看到,游丝在收缩、放大时的外形是不规则的,右上角部分的收缩、扩张的幅度比左下角更大。.
运动的时候游丝的形状发生变化,然后游丝的重心就会到处移动,比静止的时候偏差更大。这种偏差非常轻微,但对于游丝每天运行近50万次的平衡系统来说,是无法承受的。一点点的偏移放大都会影响时钟的走时精度。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手表品牌宝玑的创始人亚伯拉罕-路易宝玑(Abraham-Louis Breguet)于1795年提出,将游丝的一部分向上弯曲形成双层游丝,利用第二层游丝的重量来平衡整个游丝的重心,使重心尽可能保持在中心位置。这种设计后来被称为“宝玑弹簧”宝玑游丝。
这是手表品牌亨利慕斯的兄弟公司Precision Engineering AG(专门从事游丝的研发和生产)的内部实验测试数据图。深蓝色线是普通平面游丝在运动过程中的重心偏移轨迹,蓝色线是宝玑游丝的重心偏移轨迹。从以上实验数据不难看出,普通平面游丝的重心在机芯运动时偏移非常明显。而宝玑游丝极大地改善了这种重心偏移,基本能将游丝的重心保持在中间。
1801年6月26日,亚伯拉罕-路易宝玑被官方机构授予专利,有效期十年,命名为“陀飞轮Tourbillon”。宝玑设想将整个游丝擒纵调速系统安装于每分钟旋转一整圈的活动框架内。如此,所有误差有规律地重复出现,从而互相抵消。
按照宝玑自己的想象,陀飞轮的这种设计非常“完美”。然而,从发明设计到实物的转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宝玑在1801年获得了专利,但当时他只有一个实验。四年后,陀飞轮怀表正式推向市场,而且不是量产版,而是定制版。从1805年到1823年亚伯拉罕-路易宝玑去世,宝玑在18年间只卖出了35款陀飞轮钟表。这种销售业绩与配备宝玑游丝的钟表相差甚远。
为什么会这样?那是因为以当时的钟表加工技术,制作陀飞轮太难了。怀表机芯的发条没有多少动力,现在却要带动一个可移动的框架。所以陀飞轮的活动框架必须做得非常轻,整个陀飞轮框架的重量要小于1g,这样机芯的齿轮系才能携带。在那个车床加工技术并不完备的年代,这么轻的框架是很难做出来的,即使做出了框架形状,也要考虑整个游丝擒纵系统的平衡。所以陀飞轮的加工一直是个难题!据记载,陀飞轮发明后的200多年间,只有约200位制表师掌握了这项先进技术。
因为数量少、难以加工,加上价值不菲,陀飞轮被不少表友们奉为“神器”。常常会有这样的想法“有陀飞轮的品牌才厉害,没有陀飞轮的品牌就是低端”。
劳力士为什么没有陀飞轮?其实可以分三个阶段来探究原因。第一阶段是1905年至20世纪50年代,第二阶段是1953年至20世纪90年代,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一阶段:1905年至20世纪50年代左右。
劳力士没有足够的能力是做不出陀飞轮的。
劳力士Ref.2303,带单按钮计时
这个解释乍听起来有点奇怪。
汉斯威尔斯多夫于1905年创立了劳力士公司的前身。随后的日子里,它用“牡蛎防水壳”和“自动上弦机芯”两大法宝打开了局面。但是在这个时候,R & amp劳力士机芯的d和生产能力不强!当时劳力士机芯是由艾格勒委托的。所以当时的劳力士是做不出来的。
百达翡丽怀表,带阿尔伯特佩拉顿-法夫尔陀飞轮机芯@佳士得
不仅劳力士做不出来,当时也很少有品牌能独立生产陀飞轮怀表和手表。很多著名的陀飞轮怀表,包括百达翡丽、江诗丹顿、拉链、雅典,都是由钟表匠订购加工,然后贴上自己的商标销售。最著名的钟表匠是艾伯特佩拉顿-法夫尔(1832-1914)或他的儿子詹姆斯塞萨尔佩拉顿(1873-1954)。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发现这些品牌的陀飞轮怀表看起来都很相似。
当然,后来欧米茄在1947年制造了Cal.30L陀飞轮腕表机芯,百达翡丽在1956年开发了Cal.34T陀飞轮腕表机芯。但当时都是作为天文台比赛小规模生产,并不能用于量产。
第二阶段:从1953年到90年代左右。
产品定位明确,劳力士不需要做陀飞轮。
劳力士系列前身“牡蛎永久”@ACM
劳力士最著名的运动款是起源于1953年的‘Submariner’系列,俗称‘水鬼’,但它不是劳力士运动款而是先锋。1953年,英国探险家佩戴劳力士牡蛎永动手表,首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劳力士推出了“探险者”探险者系列。之后,劳力士的专业手表如潜水艇、格林威治、米尔高斯、代托纳、海洋使者、探险家、游艇名人等等相继推出,并赢得了市场的认可。
此时劳力士的产品定位已经逐渐清晰,要做精准可靠的专业手表。
第三阶段:90年代至今
品牌地位确立,劳力士不屑,不能做陀飞轮。
这是一款百达翡丽Ref.3369,它的主人是百达翡丽前总裁菲利普斯特恩(Philippe Stern)。看似普通的小三针样式,却大有可为。
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天文台Chronometer天文台钟比赛举办了近100年。各大手表品牌都拿出了自己最好的产品参加比赛。这款百达翡丽Ref.3369腕表搭载了编号为861115的小型手动陀飞轮机芯,最初是为了参加瑞士天文台Chronometer天文台比赛而制作的。
因为当年的资料都是论文和地缘政治,网上没有系统的数据。来自天文台天文数据库(OCD)的ChristianMller博士更有优势。他将纳沙泰尔天文台从1945年到1967年的3356次运动的全部细节上传到网站,并提供免费查询。有兴趣的表兄弟可以登录www.observatory.watch浏览。
通过查询可以得知,搭载精密陀飞轮的861115机芯在当年获得了16.73的综合评分。同样做陀飞轮机芯的欧米茄,得分12.1,18.22。
这样的成绩,在3356枚参赛机芯里面的综合排名都已经是2000名以后了......(综合得分数值越低,手表越精准)
值得注意的是,Observatory Chronometer天文台赛只是静态测试,并不模拟机芯组装到腕表后所面临的运动状态。所以论走时精度,结构复杂的陀飞轮在实际佩戴中会比静态天文台测试中更加逊色。
这样一来,陀飞轮对于劳力士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精工精工引发的应时危机重新洗牌了整个世界制表业,瑞士机械制表业受到重创。当时很多品牌破产、倒闭、合并、出售、降级。幸运的是,劳力士挺过了这场危机。而且在危机中,劳力士并没有降低生产水平,还完成了从30系机芯到31系机芯的升级。于是,危机过后,劳力士的品牌地位开始确立,品牌定位也逐渐清晰。生产准确可靠的手表是必要的。
陀飞轮是1801年最先进的技术。为了提高钟表的精度,宝玑一定不能用复杂的机械结构来弥补游丝重心的偏差。但实验证明,陀飞轮手表的走时精度并不比普通手表好。同时,机械结构复杂的弊端,如成本高、不稳定、易损坏、维护难、调试慢、维护贵等,历经200年仍未改变。
对于追求精准牢靠的劳力士来讲,陀飞轮是一种落后且高风险的技术。与其现在生产“娇贵”的陀飞轮,不如“稳中求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