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彬爵腕表科技】浪琴在历史上发表了很多经典作品,尤其是在计时表领域。加入斯沃琪集团后,浪琴从辉煌的历史中挖掘灵感,开辟了名为“经典复刻”的系列。该系列腕表的外观忠实呈现了当年作品的风格,“小雀斑”、“独眼巨人”、“燕尾服”等特色产品广受好评。但遗憾的是,经典复刻系列腕表都采用了集团提供的机芯方案,即所谓的“统一机芯”。虽然这些产品的外观与原版相差无几,但由于手动机芯与自动上弦机芯、高频机芯与常规震动机芯的区别,一些玩家难免会认为有“缺魂”之处。终于在今年,浪琴推出了复刻版Ultra-Chron潜水员潜水表,采用全新的高频机芯,振动频率与同名原版相同,实现了由内而外的还原。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现代浪琴首款高频机芯腕表,亮点颇多。
浪琴高频精密天文台系列手表
L2.836
这种新产品的原型是Ref.7970,于1968年推出。与以往品牌将复刻融入“经典复刻”系列的做法不同,这次浪琴新增了一个全新的系列:高频精密天文台。个人认为这有双重意义:Ref.7970是浪琴高频腕表的经典,作为新系列的首款作品,有向历史致敬的意义;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或许未来该系列还会推出更多高频手表。
Ref.7970腕表
60年代是高频自动运动兴起的时期。智博的Gyromatic HF机芯和Zenith El Primero机芯都诞生于这个时期,它们使用的振动频率为36000vph/Hz。浪琴也不例外。历史Ref.7970搭载的Cal.431机芯为高频自动上弦机芯,直径25.6毫米,具有日历功能。动态存储时间为40小时。机芯的细节和性能在当年同类机芯中有不错的表现。
Cal.431机芯
所谓振动频率,就是摆轮每小时摆动的次数。主流机芯的振动频率为28800vph/Hz。人们通常把振动频率高于这个值的运动称为高频运动。一般来说,振动频率越高,机芯指示的精度越高。以一个振动频率为28800vph/Hz的机芯为例,秒针每秒走28800/60/60=8次。在振动频率为36000vph/Hz的高频运动中,每秒行进的次数为36000/60/60=10,因此精度可以控制到1/10秒,这就是高频运动的优势。但高频运动并不完美,更高的振动频率意味着更高的功耗。这意味着在一定发条的前提下,必然会对动力储存有所妥协,所以早期高频动作的动力储存一般不高。为了达到精准度上的微小差异,以降低感知动态蓄力为代价的“能效比”明显偏低,这也是高频机芯没有普及的原因之一。
天梭POWERMATIC 80硅质游丝机芯(ETA C07.811)
与历史上只有40小时动态存储的Cal.431机芯不同,复制版Ultra Chronometer Diver升级为现代机芯L836.6,配备硅质游丝和52小时动态存储。这款机芯已获得日内瓦独立制表实验室TIMELAB的认证,并携新产品首次亮相。查阅相关资料后不难发现,其实L836.6机芯还是属于ETA提供的方案,由ETA C07.811改进而来,至于ETA C07.811,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天梭POWERMATIC 80(硅游丝版)机芯基于ETA C07.811,不过浪琴L836.6机芯的更多细节目前不得而知,期待这款机芯参数的进一步公开。
了解了机芯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手表本身。在外观设计上,新品基本呈现了原Ultra-Chron Diver的风格,体现了1960年至1970年代表车型的诸多特点。鲍鱼壳、泡泡镜、棒子指针这些元素很有“年代感”,但作为2022年的产品,还是会有一些符合现代审美的调整。最显著的差异调整是轨距直径由原来的41mm调整为43mm,更大的轨距直径符合当今的佩戴习惯;同时“鲍鱼壳”线条更长更圆;表冠不再嵌入表壳,但采用新设计的“鲍鱼壳”高于其边缘。镜面材质也由原来的有机玻璃升级为蓝宝石,坚硬耐磨。如前所述,由于L836.6机芯不具备日历功能,因此去掉了原作中3点钟位置的日历显示窗口,新作的盘面更加整洁对称。
性能方面,复刻版Ultra-Chron Diver的防水深度增加到300m,高于原版的200m。其实在60年代,防水深度200米的手表已经可以用“Ultra”(极致)来形容了。与同时期相比,很少有潜水表能达到这个数值,所以历史超Chron潜水员的性能可以说是站在了同代人的前端。
复刻的Ultra-Chron Diver,从外部的“鲍鱼壳”到内部的高频机芯,还原了这一经典。TIMELAB实验室颁发的“Ultra Chronometer”认证,是对L836.6机芯性能的肯定,也让这款新品的公开售价达到30300元人民币(钢链版),成为浪琴目前在售产品中售价最高的大三针钢表。